2018年是“工業互聯網”大潮興起的一年。紫光集團召開紫光云大會,中聯重科發布了“智聯萬物,云領未來”的云谷工業互聯網平臺,美的發布MIOT工業互聯網平臺,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(工業富聯)正式在A股開盤。此外,華為先聲奪人,樹根互聯強勢發力,阿里頻頻布局,騰訊擁抱產業互聯網。筆者所在的兮易團隊受政府委托,摸排了2170家制造企業對智能互聯(智能制造+工業互聯網)的認識水平和建設能力。摸排下來,總的感覺是謹慎樂觀,任重而道遠。具體而言,有如下兩個觀感。
第一個觀感:0.1%、3%、97%
基于我們摸排的樣本量,可以得出:
有能力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不足千分之一。
有能力把企業內智能互聯建設起來的企業不足百分之三。
而97%以上的中小企業靠一己之力,既無法完成內在的智能互聯建設,更無法想象能創建工業互聯網平臺。
千分之一有能力建平臺的企業,到2018年年底為止,初步建起了10種類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:
1、IaaS云服務平臺:阿里、騰訊、華為位于前列,三大電信運營商正想辦法往前擠,紫光云和浪潮云等也在加大建平臺的步伐。
2、物聯網(設備)云服務平臺:這類平臺的建設突飛猛進,比較扎實,而且面向行業外提供服務??壳暗氖菢涓ヂ摰母破脚_,東方國信平臺。最近,紫光云在鋼鐵企業電機云管理上也取得了成功。
3、MES云服務平臺:一方面,傳統的大MES軟件商,如西門子等開始提供云服務,國內的寶信和浙大中控等也在加速進行云服務轉型;另一方面,大量不知名的小MES軟件商也在嘗試提供云MES服務,并且已有成功案例。
4、企業級應用軟件云服務平臺:客戶端應用早已形成規模,比如Salesforce等,但ERP或PLM核心應用端目前成功并大規模應用的還不多,盡管都貼上了云標簽。
5、企業級管理解決方案云服務平臺:這個領域目前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,兮易的企業核心能力云檢查和云診斷,算是一個初期的嘗試。
6、大數據算法云服務平臺:阿里云在這方面基于在消費互聯網積累的經驗和強大的算法專家群,正快速并大踏步進軍傳統工業領域,這種進軍的速度和規模,令傳統企業生畏。當然,一大批小型大數據算法服務商也并不畏懼,在各自專業領域正迅速積累實戰案例。
7、專業解決方案云服務平臺:2018年涌現了一批專業性解決方案云服務商,比如注塑云、盾構云等?;谡膹娏ν七M和企業決策者的認識深入,這種專業云2018年出現了一批,2019年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。
8、行業垂直價值鏈重構云平臺:繼海爾Cosmoplat之后,美的已緊緊跟上;繼徐工云之后,中聯重科也緊緊跟上。
9、雄心勃勃全覆蓋的云服務平臺:仔細觀察阿里和華為,看著他們到處奔跑的身影,明顯感覺到,這兩家云平臺,絕對不會僅僅限于IaaS,也絕對不會僅僅限于物聯網設備,基于他們的體量、雄心、資本和人才,他們大有上下通吃、多領域通吃之勢。在全覆蓋上,我們不能忽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,盡管目前它還處于各種調整中。
10、小米云平臺:在工業互聯網領域,沒有人提及小米,工業互聯網的相關組織也幾乎看不到它的身影,和華為相比,很多人對小米不看好。筆者感覺,對海爾,對美的,對幾乎所有B2C云服務平臺造成威脅的,恰恰不是目前我們看得見的行業內的平臺,而是我們看不見,甚至看不起的行業外平臺。
3%的企業,如果經營者的認識正確,決斷正確,并且有預算和資金確保,可以完成企業內的智能互聯:
一是最底層,從能源和設備層的自動化,到高度自動化,再到設備間的互聯網互通。
二是設備層到數據集中采集和控制(Scada)的互聯互通。
三是車間和工廠層的互聯互通,即實現高度MES功能,實現MES與Scada和設備的打通。
四是企業層,即與ERP、PLM、WMS、CRM等的互聯互通。
五是企業層信息系統的橫向打通,讓數據在整個企業內(而非部門間)實現“自由流通”。
老實說,目前做到這五方面互聯互通的企業為數不多?;谌蚍秶罴哑髽I的領先實踐,這3%的企業還應該創建這樣五張互聯網:與下游經銷商、合作伙伴交易的“經銷商互聯網平臺”;與終端消費者交互的“用戶交互互聯網平臺”;與上游供應商交易的“采購互聯網平臺”;與外部研發資源交互的“研發協同互聯網平臺”;與第三方物流交易的“物流互聯網平臺”。能做到這“五網聯通”的企業就更少了。這還不夠,對于這3%的企業,尤其是其中的B2C企業,還應該建設“云中臺”,否則那么豐富復雜、多類型、多渠道的零售前端,很難直接連通后臺的ERP等系統。
97%的企業,基本都是年銷售收入低于1億元的中小企業,過去有信息化(軟件應用)的需求,但由于本小利微,負擔不起,因而,信息化建設一直滯后。而云服務有可能為他們打開希望之門,這其實就是政府“萬企上云”的真實訴求,但能為這97%企業提供真正有價值的、物美價廉服務的云供應商有多少呢?都在哪里呢?
第二個觀感:3年、5年、10年
2018年,從工信部到各個省、區、市的工信部門,都陸續頒布了企業上云3年行動計劃,目標很宏偉:萬企上云和十萬以上的應用部署到云。根據兮易的摸排,如果基礎服務上阿里云、上華為云;如果SaaS上釘釘也算萬企上云,那這個目標很容易實現。但如果核心應用上云,比如設備上云、MES上云、ERP上云、業務解決方案上云,那么,我們只能說,謹慎樂觀;其實最想說,任重而道遠。
從2170家企業的智能互聯能力體檢看,總體的能力水平在“工業化后期”,具體說,設備建設水平在自動化或高度自動化前期;系統建設水平在部門孤島后期,正在走向全企業打通階段;數字化建設水平在初步“可視化”、局部“可分析”階段,但遠遠沒有到“可預測”階段;在智能互聯人才建設上,普遍是軟肋,人才奇缺;真正的木桶最短板,是在智能互聯能力建設閉環落地上:組織建設不落地,規劃計劃不落地,預算不落地,關鍵任務不落地,項目跟蹤、分析、評估和考核不落地!
基于這些切實的數字,筆者感覺,3年目標的實現很難。大家想想,從GE發布工業互聯網宣言書,建設GE Predix平臺已經過去6年了。這6年,大多數中國企業主要處于對工業互聯網的認知階段。我接觸過許多企業董事長,也接觸了很多政府推進工業互聯網的關鍵人士,說心里話,對工業互聯網到底是什么,工業互聯的邊界到底在哪里,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到底有什么區別,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、物聯網、數字化轉型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是什么關系,沒有人能說得清楚??梢钥隙ǖ卣f,對工業互聯網的認識,給工業互聯網確定一個清晰的邊界,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,主要是需要實踐的前行,需要實踐的深化!實踐還沒有走到那里,標準不能強推!標準不是來自空泛的理論,而只能來自實踐!
那么,5年是什么含義?基于對2170家企業的摸排,我感覺,至少5年,IT時代和互聯網云時代是并行的:IT時代的使命并沒有完成,互聯網云服務還難以取代IT信息化建設。當一個企業老板發問,未來兩年我們已經規劃好MES系統實施以及MES與ERP的集成,我們到底建還是不建,真的能有完全取代IT軟件模式的物美價廉的云服務模式嗎?這個云服務模式和我們花10年建設的IT資產如何融合?
那么,10年是什么含義?同樣,基于對2170家企業的摸排,這樣一個結論呼之欲出:由于設備建設水平還在高度自動化前期,系統建設水平還在整體集成之途上,數字化建設水平還在可視化階段,人才建設還是軟肋,智能互聯閉環還是短板,沒有10年的工夫,沒有10年持續的發力,中國0.1%的企業能創建起強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,3%的企業能實現企業級的智能互聯,97%的企業能自由地實現“萬企上云”嗎?這三大任務目前都還處于工業互聯網的黎明期!
從黎明走向一輪紅日的噴薄升起,沒有10年恐怕不行!
就3年、5年和10年而言,目前,從政府到企業,一般性規劃和行動計劃都有,一般性的理解和認知都有,但具體到每個企業的問題、每個企業的訴求和每個具體需求如何對應供給側的具體方案,現在還缺乏具體的量化,既缺乏具體量化標準,也缺乏具體量化工具。
文章來自中國信息產業網
CopyRight ? 2018 常州制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【官網】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7025275號